信用卡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信用卡起源—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

  信用卡于1915年起源于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并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

  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店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有选择地在一定范围内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成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开展了凭信用筹码在本商号或公司或汽油站购货的赊销服务业务,顾客可以在这些发行筹码的商店及其分号赊购商品,约期付款。这就是信用卡的雏形。

  据说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来俱乐部”(Diners Club)即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

  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了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信用卡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也盛行起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一词,本意是专指这个帖子里介绍的这种金融产品,可是由于以前国内没信用卡甚至没有任何信用卡功能的储蓄卡大行其道。以至于百度百科里介绍的信用卡(英语:Credit Card),又叫贷记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所以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只能冠以“贷记卡”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真正的信用卡具有以下特点:不鼓励预存现金,先消费后还款,享有免息缴款期,可自主分期还款(有最低还款额),加入VISA,MASTER等国际信用卡组织以便全球通用。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和发展

  曾几何时,申办一张信用卡不仅需要相当的财力,还需要层层的审核批准,成了当时那个年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如今信用卡的促销活动已经成为闹市街头的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一张小小的信用卡,长85.60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塑料卡片,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变迁,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向外国投诉者求教】

  “为什么我的信用卡取不了钱?”一位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手举一张卡片质问我,他身上未带现金。

  改革开放初期,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逐渐增多。中行作为当时惟一指定的外汇兑换银行,负责办理外国游客的货币兑换业务。

  当时,我在中行分管国际业务工作,接待了一批前来投诉的外国顾客。

  “为什么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为什么取不了钱?”这些外国游客十分焦急地质问我。这些游客带着一张信用卡只身来到中国,到中国后才发现这里的饭店、商店都没法用,甚至中行也不能使用信用卡,身无分文的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当时那个年代,我自认为算是思想很开放的人,但也从来没有见过美国人手中的这张卡片。

  信用卡?这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当钱用呢?我非常好奇。对方给我的介绍,成了我认识信用卡的最初的知识。不过,这样的投诉让我的心里很不安,也很无奈。

  一张小小的卡片在世界各地都能用,这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但身边的人几乎都没听说过信用卡,于是我决定求助外援。当时中行有一些境外机构,与国外银行也有往来,逮住机会我就向同行打听信用卡的事情,米兰银行负责旅行支票的和美国运通的一位同行就成了我的启蒙老师。

  一张卡片,凭借磁条、签名,到世界各地都能使用,不用带上大叠大叠的钞票,方便又安全。想起有一次带着几大箱美元坐飞机运到香港的经历,我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的支付工具?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我提笔写了一篇几千字的《信用卡起源》交给上级领导,并引起了重视。但是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毫无经验,几个月之后,中行决定先引入外国的信用卡。

  1979年,中行广东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公司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刷卡繁琐推广难】

  即使中国银行暂免手续费,这些商户酒店也不愿意接受信用卡,因为刷卡程序相对麻烦。

  按照国外市场的做法,银行维持一定利润,刷卡消费商户就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但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酒店商场还是稀缺资源,酒店从来不愁没有客源,要说服这些单位接受信用卡几乎不太可能,外国银行的信用卡依然无法正常使用。

  “我们接受你的东西,用你的产品有什么好处?银行应该给我们付费才对啊,怎么还要我们饭店付钱?”对于商户的一百个不理解,我一时也无言以对。即使中行暂免手续费,这些商户也并不愿意接受信用卡,因为刷卡程序相对麻烦,传统的中国人还是更愿意将现金拿到手落袋为安。

  为了让商户接受信用卡,中行办了几次研讨会,饭店商场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中行向他们介绍信用卡,虽然尝试了各种办法,但是收获甚微。

  商户不接受那怎么办呢?中行想出一招“曲线救国”的办法,先实现信用卡在银行的取现功能。

  那时候,中行开始在大型的涉外场所,比如酒店、商场设立兑换点,外国游客要结账时,就先持信用卡到中行的兑换点换现金,然后再到酒店商场柜台结账。虽然相比在国外直接刷卡消费繁琐了一些,但毕竟外国人的信用卡能在中国使用了,这方便了很多外国游客。

  一时间,国内大城市几乎所有涉外饭店、机场都有中行的兑换网点。这样的做法对于中行来说增加了许多成本,但是却让酒店商户慢慢知道,这种卡能取钱付账,对信用卡的安全疑问逐渐消除。这一时期,一些有外资股东的饭店率先接受了信用卡,建国饭店是当时北京地区第一家接受信用卡的酒店。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来争夺外国游客,原来铁饭碗的酒店商场,也开始积极想对策。

  因为不能刷卡,外国游客流失到其他酒店了,渐渐地有酒店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开通信用卡,我终于感觉努力没有白费。

  【人工识别刷卡真伪】

  每当刷卡的时候,收银员要像查字典一样,从厚厚的一本不良信用黑名单中查找,确定持卡人无不良记录且是真卡,再刷卡签名。

  困难并未就此结束,在通讯条件并不发达的中国,信用卡如何使用也存在一个问题。外国游客拿着一张信用卡来消费,对于从未见过信用卡的中国人来说,怎么知道这张卡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时国外银行都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设备记录持卡人的信息,但对于刚刚开放市场的中国来说,这种方式是不现实的。我当时只能决定:依靠人工识别。

  中行从国外的发卡行那里搜集了持卡人信息和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把他们装订成厚厚的册子。每当刷卡的时候,收银员就要像查字典一样,从厚厚的一本名单中查找,确定持卡人无不良记录并且是真卡之后,再刷卡签名。而且当时根本还没有现在的刷卡机,只有类似砖头一样的“压卡机”。

  压卡机的原理就是将卡片上凹凸不平的名字、有效期等个人信息,通过压卡机用力一压借助复写纸留在白纸上,作为消费凭证。这样整套程序下来,熟练的收银员也要好几分钟,不熟悉的则要长达十几分钟。这就是我国最初使用信用卡的土办法。

  【首张信用卡赠给了陈慕华】

  反对方认为,中国人每个月才赚几十块钱,而且在中国买米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布也要用布票,用什么卡?

  外国游客的问题解决了,中行把眼光投向了更大规模的中国人身上。而且我认为,经过几年的摸索之后,中行已经基本掌握了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市场环境也初步建立,中行应该发行针对中国老百姓的信用卡。

  但这个想法在银行内部引起了争论。反对的一方认为,在中国没有必要用信用卡。

  中国人每个月才赚几十块钱,而且在中国买米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布也要用布票,用什么卡?

  而赞成的一方则看到了更远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活跃,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中行应该抢占先机。其实,当时在广东沿海一些率先开放的城市中,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商务人士,他们带着大把钞票出差,很需要一张携带方便、支付简单的银行卡。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在这期间,政府相关部门对中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表示赞同,而且还大力支持。我记得,当时与国际卡组织MASTERCARD合作,对方无偿赠予中行两台当时最先进的IBM台式机,但扣在海关要求缴税。

  我们没花一分钱得到的东西,却要花钱去缴税。我有些郁闷,中行向时任央行行长的陈慕华汇报之后,陈慕华特批引进了这两台设备。

  1986年6月,中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后经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统一名称,在各地分支机构推广。这张卡不仅是中行历史上的第一张信用卡,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银行卡。中行第一张信用卡也赠送给了中国银行卡诞生的支持者——陈慕华。(注:陈慕华-时任国务委员、人民银行行长)

  但是这张卡跟国外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仍不一样,深深地留下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根据当时国家相关规定,银行不允许贷款给个人,中国还没有个人信用,因此透支额度也无法厘定,所以中行推出的这种信用卡得先存钱再刷卡,类似于如今的借记卡。

  这样,我国最早诞生的第一张信用卡成了既不像借记卡,也不像支付卡,也不像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是一张“三不像”银行卡,后来业界将此卡命名为“准贷记卡”,这个名词也只在中国出现。

  【设计信用卡时没有考虑透支】

  一个月后,中行发现一位持卡人透支,立即通知了持卡人。“对不起,我马上还上。”持卡人非常紧张。

  起初在设计卡的时候,几乎没有考虑到透支、安全、坏账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卡却出现了透支的情况。当时中行为信用卡消费在一个地方设定了一个限额,但有位持卡人可能在多个城市使用了这张卡,累计消费下来就超过了卡内的存款额度。由于技术手段不发达,银行系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刷卡信息,因此造成了银行被动透支。

  一个月后,中行拿到客户对账单的时候,才发现这位持卡人透支了。银行急忙通知持卡人,持卡人知道自己透支后非常紧张,忙说:“对不起。我马上还上。”

  但是一次被骗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信用卡有风险。

  一位加拿大人用假信用卡在中国消费了几万元人民币,这数额是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攒下的钱。这把我急坏了,在与加拿大方面求证之后,得知那是一个国际骗子,这个案件惊动了公安部。

  当时公安部把我请去,问我,什么是信用卡?为什么说他是骗子?可是中国当时没有针对外国犯罪分子的相应法律,因此把那个犯罪分子抓起来后不久就放了,将其驱逐出境。万幸的是,由于当时跟外资银行签订的协议上写明“如发生损失由外方承担”,中行并未损失。

  在这之后,中行审批信用卡越来越严格,门槛定为5000元人民币,在当时的收入消费水平下,拥有5000元存款的人并不多,但并不是有了5000元存款就一定能办卡,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核。

  信用卡成了当时那个年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有很多身边的朋友都找我要求办信用卡。

  如今,信用卡已经成了大众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的钱包里,2007年我国的信用卡总数达到了9976万张,2009年12月发行量突破1.3亿,到了2011年底央行最新统计累计发卡量为2.68亿张,2013年底是3.91亿,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累计发行总量已经突破4亿张。大约相当中国家庭都拥有一张信用卡。这样的速度和规模,是我当年所完全没有想到的。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