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大的误区还存在于统计数字之中。
"魔鬼"存在于数字之中
"房地产商越来越像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越来越像房地产商。"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在听了诸如任志强与易宪容的唇枪舌剑之后得出的结论。"任志强说了一堆宏观经济的数字,而易宪容又说了一堆销售面积、多少人买得起房之类的数字。真是换位思考啊!"他调侃道。
关于房地产价格的问题,争论越来越热闹和混乱。其实,中国房地产业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统计数字缺乏,以及现有统计数字的失真。前一段时间关于空置率到底有多高的争论即是明显一例。还有其它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比如,由于中国大部分就业机会和社会公共资源如医疗、教育、健身、公园等等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因此,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在近年有一个加速的增长过程。在北京CBD地区,由于这里是北京旧的重工业区,本地居民对该区域的住房需求很少,但是,来自外地的和国际的需求却相当大。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这些国际化的城市,外地需求占了相当大的部分。
然而,究竟有多少需求是来自本地的,有多少需求是来自外地的,这方面的数据是空白。目前北京的存量房有多少套?100平方米以上的有多少套,100平方米以下的有多少套?这些也是空白。有两套以上房子的人有多少?没有房子的人又有多少?这些还是空白。就连北京目前究竟有多少常住人口,我们也不清楚。统计局说是1600万,然而无论是专家还是居民都认为,实际数字要比这多得多。
这些最基本的影响供求关系的数字都是空白,要将房价争论个明白,绝对是件很困难的事。在这些空白之上,政府要想作出适当地调控就更难了。
买,还是不买?
买,还是不买?这仍然是个问题。
"如果再开一个新盘,7200块钱一平方米,你买不买?"记者问于悦,也问很多像她一样想买CBD附近房子的人。"不好说,再看看吧。"他们说。
"如果要是降一点,到6600块钱了,你买不买?"记者再问。"我买。"大家都毫不犹豫。
您说,房价能降得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