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看点:宏观调控VS股改效应
    按照日程设定,洪城水业、西安民生将于明日披露2005年年报,并由此拉开沪深两市年报披露的序幕。分析人士认为,宏观调控与股改将是影响上市公司2005年业绩的主导力量。而根据新的信息披露要求,股改提示、管理层分析和清欠情况也将成为年报的重要看点。

  宏观调控不利影响可能集中释放

  业绩预告历来都是上市公司年报成绩单的风向标,但从目前业绩预告类型分布看,情况并不太理想。

  根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的统计,截至1月17日,共有448家上市公司发布有确定方向的业绩预告。其中,预增、预盈、扭亏、预减和预亏的分别有124、25、37、75和187家,包含前三项在内的预喜类型比包含后两项在内的预警类型少了76家。这是近几年年报业绩预告所未有过的,也预示着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很有可能出现下滑。

  而在业绩预告“阴间多云”的表象下,是宏观调控效应的延续。分析人士认为,始于2004年年初的宏观调控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有可能在2005年得到集中释放。

  从行业角度分析也可得到类似结论。尽管目前两市有1300多家公司,分属几十个行业,但盈利的中流砥柱仍是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电力、交通运输和钢铁等五个行业,其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3.33%。但这些行业或受产品价格下滑、原材料涨价等市场因素的冲击,或受定价机制不畅、成本传导梗阻等政策性原因的影响,已出现增长停滞甚至衰退的迹象。2005年前三季度,其中的三个行业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而增长的两个行业增幅也非常有限。由这几个行业大幅增长形成的上市公司业绩高点将随它们的回落而成为过去。

  不过,产品价格的下滑不见得完全是坏事,这也意味着以其为原材料的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出现下游行业见底的信号。例如,工程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可能受益于钢铁价格的下调,不排除前段时间这些板块的走强与此相关。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季报和年报,密切关注这些行业业绩的变化。

  股改有望生发业绩效应

  如果说宏观经济背景属于上市公司业绩的“经常性因素”,那么,时下如火如荼的股改可称得上是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非经常性因素”。而这种非经常性因素,有望部分抵消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截至目前,股改方案中包含业绩承诺的公司将近50家,约占股改公司的1/10。其中绝大多数对2005年业绩进行了承诺,且有相应的追加送股作为践约保障。虽然其中一些公司业绩的增长已在市场预期之中,但也有一些平素业绩乏善可陈的公司拍了胸脯。目的和手段姑且不论,如果能够兑现承诺,业绩指标的美化是必然的。

  股权激励是股改业绩效应的另一种动力。目前,有70余家公司方案中附带高管股权激励措施,其中提出了相对明确的激励方案的有28家。由于股权激励大多与业绩指标挂钩,因此,高管乃至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大股东必定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完成设定目标,其客观效果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例如2004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36%的G深振业,在日前提出的股权激励计划中,将2005年基本业绩目标定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7%,同时采用超额累进的方法,提取长期激励基金。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预期公司的业绩将有较大的改善。

  此外,一些公司、特别是ST公司采用重大资产重组作为对价手段,这对业绩的改善将更加明显。

  当然,由于股改的特殊性,其所带来的业绩释放效应到底有多大,业内人士的判断仍有较大的分歧。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2005年整体业绩而言,股改效应尚不足以完全抵消宏观调控的影响。

  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除了关注业绩变化,以下三方面也将是2005年年报的重要看点:

  首先是股改提示。股改的赚钱效应已毋须多言,因此股改的动向是投资者应该着重掌握的信息。按照新的年报披露要求,“未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或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被否决的上市公司应询问相关股东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计划安排,并在年度报告全文和摘要‘重要事项’部分的承诺事项里进行披露”,同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已实施的上市公司应在前款规定的承诺事项里披露相关承诺事项及其履行情况,以及违反相关承诺事项的情况说明。”

  其次,董事会报告内容将更加“有料”。按照新的要求,其中的“讨论与分析”不能只重复财务报告的内容,应着重于其已知的、财务报告难以显示的、但又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同时,新规定对这些内容尽可能作出了细化。这将有助于投资者从中获取超越财务数字的信息,形成对公司未来发展更清晰的判断。

  最后,清欠进展将有更明确的说法。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在2005年年度报告全文“重要事项”部分的“关联债权债务往来”中,增加披露大股东及关联企业非经营性占款余额和占用形成原因,以及具体的清欠方案。对于困扰某些公司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投资者将从年报中得到更充分的信息。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