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股票期货神秘面纱(上)
    风险不可小觑

  虽然股票期货具有独到之处,使得投资市场琳琅满目,但其弊端和可能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柄双刃剑,其风险性要显著高于股票交易﹑期权交易以及指数期货。正因为如此,股票期货会比股票期权和指数期货姗姗来迟几十年之久,而且最终还要靠联邦国会亲自出面干预。虽然国会迫于国际市场的压力不得不提起股票期货的门槛,但也反映出它对股票期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还是深具戒心的。

  第一,股票期货的风险性要比股票交易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有四。首先是股票价格的任何微量级变化都会为期货交易的杠杆效应所放大,从而使得投资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通常保证金限额越低,杠杆效应也越大,投资风险性也越高。股票期货20%的保证金限额虽然高于商品期货的3%到5%,但仍大大高于股票交易的50%。

  其次是所有的衍生性金融产品都具有一个共性,即价格变化的持续性与迅速性。如前所述,股票期货的价格既受到基础股票价格的影响,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像到期日的长短与利率的高低等等。因此,即便股票价格稳定不变,股票期货的价格也有可能会因其它因素的推动而惶惶不可终日,从而导致股票期货的波动性会远在股票交易之上。

  此外是股票交易并无到期日的限制,如果投资者不幸被套牢,只要他拥有充裕的流动资金﹑同时对公司的长期远景具有信心,他就可以继续持股,耐心等到公司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股票期货具有明确的到期日,如果到期之前股票仍未卷土重来,投资者就会不停地赔下去,直到在出头之日来临之前被淘汰出局。

  最后是股票期货的有效期通常只有两到三个月,因此投资者必须采取接力递进的方式,在到期日来临时转入下一轮期货,并周而复始,直至策略周期的结束。这就需要投资者对于期货交易及其接力机制具有充份的了解,以降低期货交易所特有的递进风险。同时,连续递进的接力过程也要求投资者在股价判断上不仅要一步对,而且要步步对,以免陷入“一子落错,满盘皆输”的窘困。

  第二是股票期货的风险也会比股票期权和指数期权大很多。期权与期货虽然均属于衍生性产品的范畴,都具有到期日和杠杆效应,但二者的概念与运作截然不同,风险性更是迥然不一。例如买入待买期权时,投资者只须支付数目确定的少量款额,买到的是在未来到期日前以某一确定价格购买基础股票的权利。这笔款额也是投资者可能损失的最大金额,也就是说投资者在整个期权交易过程中无须再度注入资金。

  但股票期货却完全不同。股票的期货与现货价格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到期日时必然会合二为一,而且投资者毫无放弃权利之说。在到期日来临之时,他们或者要以现金结算,或者要履行买进或卖出基础股票的承诺。同时,虽然投资者在购买期货时只须支付20%的保证金,但如果股票价格的运动与投资者的预测背道而驰,那么投资者在催促保证金的压力之下就不得不继续贴钱作为追加保证金,也就是说其损失额是难易预测且毫无止境的。

  第三是股票期货的风险性也会比指数期货高出很多。首先,指数是多种股票的集合,大多符合投资分散化的原则与要求。因此与个别股票相关的特殊风险已经所剩无几,唯一残存的风险性就是投资分散化所无法消除的系统性风险或市场风险。而股票期货是以单一股票为基础,集特殊风险和市场风险于一体,因而其价格波动的剧烈性无疑会高于指数期货。其次,股票期货的交易量与流通性到目前为止还远不如指数期货,致使其买卖价差与交易费用要大大高于指数期货。在投资市场中,缺乏流通性与交易量的金融产品绝对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只有在渡过了前期开发阶段之后,股票期货真正的历史地位才能得到确认。

  股票期货的评说

  既然股票期货利弊共生﹑毁誉交加,那么投资者是否应当涉足其中呢?与所有的金融投资工具一样,股票期货也是寒光闪烁的双刃剑,只是更加锋利而已。偏爱者不忍释手,痛恨者不屑一顾。股市内涵之丰富,投资策略之复杂,在此也略见一斑。

  过去三年内,投资者已经在与股市的耳鬓厮磨中体悟到了它那动人心魄的辉煌与令人窒息的恐惧,分散投资与风险管理已经在更多人的信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股票期货虽然在美国市场中的交易历史尚不足一年,人们还缺乏足够数据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普遍趋势,但它在对冲避险与风险管理上的独到之处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精明与老练的投资人不妨将其纳入自己的观测频道:观察其运作过程﹑交易流量﹑风险程度﹑及其与基础股票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规律。尔后根据自己的交易经验﹑财务实力﹑投资目标来判断是否应当有选择性地尝试。关键是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时刻明确交易股票期货的动机与目的所在。无论股市如何变迁,都应为自己存留一片净土,可以自由地来去。

  股票期货的风险性决定了采用简单交易方式的投资人应当与其保持距离,特别是那些临近退休之年﹑缺乏经验知识﹑投资资产有限﹑风险承受力较低的人士。所谓对冲避险﹑套期保值﹑杠杆效应﹑接力递进,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些专业名词和交易术语。就历史数据来看,期货与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价格的迅速变化通常不利于屈居市场边缘的私人投资者。此外,动用退休帐户从事投机性的股票期货交易更是一大绝忌。有谁愿意日后拖着年迈的身躯在股市中蹒跚游荡?

  近来已经有些基金公司表示了希望推出股票期货基金的兴趣与意愿。从投资分散化与管理专业化的角度来看,选择这样的共同基金恐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只是这样的基金目前还尚未得到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的核准,其业绩表现与风险波动也不得而知。

  无论是过去三年的国际市场,还是过去一年的美国市场,股票期货的交易量与活跃性都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它的气息有些急促,步履也有些凌乱。有人怀疑它已陷入股市惰性气体的重重包围之中,也有人担心它已重归沉寂,就像九十年代初期那样再次来去匆匆了无痕,只供后人瞻仰与凭吊。

  虽然股票期货在上市数目上展现了令人激赏的飞跃,但其交易量并未出现快速或稳定的成长,而是随着季度月份的到来呈现出有规则的周期性涨落。这正是人们的关注与担忧所在,因为任何因先天缺陷或后天不足而导致流动性与活跃度不佳的金融产品,都必然缺乏抵抗力和生命力。深究其因,主要根源有三。一是生不逢时,二是对手林立,三是后发劣势。

  过去三年的股市崩坍葬送了众多投资人对金融投资的激情,迫使他们不得不远道而别。不可能指望一年两载就会使他们被熊市打散的三魂七魄迅速归位,也不可能企盼股票期货的诞生将会照亮整个股市的天空。同时,1982年诞生的指数期货也因其高度的灵活性与交易量而成为股票期货的有力竞争对手。不少蓝筹股在指数中占有绝对的权重优势,主宰了指数走向,从而使其期货的市场运行也深深烙有指数期货的痕迹。最后,股票期权自1973年问世以来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已经兼备了股票期货所拥有的杠杆效应与对冲避险的资质与潜能,使人们对股票期货并无强烈的渴求与期待。

  股票期货的问世拓宽了金融产品的空间,增加了投资的选择性与灵活性,但同时它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投资者,也不可能满足全部的市场需要与投资要求。作为金融创新的果实,它毕竟还只有几年的光景,究竟会发扬光大﹑还是会未老先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留给时间来验证。对于私人投资者来说,它的到来是鼓满了投资致富的风帆﹑还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将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避险与投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投资与投机之间更是只有一字之差﹗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