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补仓”这个词,许多基民会不由自主地同过去那些不愉快经历联系起来。如,2011年4月18日沪综指最高达到3067点后,即开始步入调整。而每当市场跌至某一重要支撑位,或每当有某种利好消息出台,就有许多专家站出来断言市场严重超跌,已存在中长期投资价值。于是,许多前期被套牢者也纷纷开始“补仓”,但由于此后市场一直处于反复震荡盘跌过程中。因而,频频“补仓”导致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套牢。笔者想请基民看看下面这个例子:2010年7月2日,沪综指在达到年内最低点2319.74后开始展开一波上涨,至同年7月29日涨幅达12.69%,其后有两个月时间,均处于横盘震荡状态。如果基民在此期间进行补仓,则2010年9月30日至2010年11月11日,沪综指涨幅便达到16.67%。为什么同样都是补仓,结果却如此大相径庭呢?
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首先在于基民决定进行补仓的理由是否正确。决定市场趋势的根本因素在于实体经济所处阶段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如果基民只是采纳某些专家观点,或基于自身判断,甚至是仅凭以往经验,忽视当前实体经济所处阶段,甚至在升息提准周期尚未终结前对被套股基实施补仓,结果自然只能是越买越套,越亏越多。正确的做法是选择央行为刺激经济开始降息降准,实体经济有望复苏时进行买入。需要说明的是,更多时候,货币政策导向与市场实际表现并不同步,因而在确定具体买入时点时,还应以下列条件作为辅助研判手段:一是市场成交量比牛市主升期和熊市主跌期已大幅萎缩,通常只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二是市场既会在利好消息作用下出现涨幅或大或小持续时间或短或长的反弹,又会在利空消息作用下再次大跌,但每一次回落时低点都较上次高。
其次,补仓对象选择是否妥当。许多基民都固执地认为自己已在某只基金上亏损,所以就应该继续补仓这只基金。这样的想法显然过于情绪化,不可取。要知道,同类基金中也存在优劣好坏。如,2009年沪综指全年涨幅超80%,权威机构发布的开放式基金业绩排名显示,获得当年前三名的偏股型基金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16.19%、116.08%、115.21%。而同期业绩表现最差的同类型基金净值增长率,则依次只有31.52%、33.20%、34.99%。正确的做法是:在实施补仓操作前,先将拟补仓对象与同类基金进行比对,通过审视比较在相同时间段内业绩表现,甄别该基金的优劣:如果其业绩排名在同类基金中始终稳居前三分之一,则表明该基金经理比较优秀,理应作为补仓对象;如果列居中游水平,则可暂时观望;如果其业绩排名总是处于同类基金的后三分之一,或经查阅基金投资报告证实该基金存在着选股能力低下、总是跟在市场后面追热点等问题,则显然属于劣质基金,不但不可再追加投入,还应择机卖出。
此外,如果基民既缺乏投基经验又不善于分析把控市场趋势的发展变化,且难以摆脱外界舆论干扰,则在筛选出满意补仓对象后,可以考虑使用定投。有专家对在不同市场阶段开始的基金定投与同期一次性买入进行对比测算,结果发现,当市场处于单边下跌阶段时,采用定投这种方式明显优于一次性买入。
最后,必须认识到,虽基民原本持有的是表现突出的优质基金,但由于市场投资热点会随着投资环境改变而发生阶段性改变。如,自2009年以来,金融地产类行业基金与包括食品、饮料、医药在内的消费类行业基金,就一直存在着此起彼伏关系;2013年2月4日沪深两市在金融地产类股票带领下步入持续调整,但与此同时,创业板指数却反复向上,一路飙升,该指数联接基金自然也获利不菲。因而,基民必须对当前投资热点和足以影响当前投资热点的主要因素,以及新的投资热点有无可能正在形成等,逐一进行前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