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香港经济在CEPA效应等外部因素带动下呈现较高增长。全年香港生产总值年增长达到8.1%。这是1988年来录得的第二快增长,仅次于2000年异常强劲的升幅。香港经济出现较高增长,一则是香港外贸呈现两位数增长;二是“香港自由行”拉动消费经济;三是“9+2区域经济合作”拓展香港发展了广阔空间。三驾马车驱动带来了香港经济和股市的共同繁荣。
统计显示,2004年,香港股票市场的IPO市场异常活跃,仅上半年就有22家企业在主板上市,15家企业在
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达553亿港元;到11月底,港股总市值达65800亿港元,一度刷新了历史纪录。
香港外贸增长迅猛
2004年,在国际经济普遍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带动香港外贸的快速增长。以200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香港整体货物出口就高达14718.7亿港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6.1%,也是连续8个月呈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与中国内地、台湾与欧盟的贸易增长更为快速。
旅游业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地位不断上升,旅游业新增值占了香港2004年第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的6.7%,对香港经济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前10个月,赴港旅游人数达1777.3万人次,超过2002年全年1657万人次总数,年增长率47.4%,其中10月份访港人数超过200万人次,预计全年访港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
“自由行”拉动香港经济
2003年7月起,内地先后开放多个城市居民“香港自由行”,即内地民众可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到2004年7月初,已开放32个城市、约1.5亿城市居民的“香港自由行”旅游。统计显示,2004年1-7月,访港内地旅客为623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73.8%。内地游客购买力强,2003年的人均消费金额达6018港元,其中购物占了6成。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香港酒店、餐饮、商业与零售、娱乐等行业的景气,从而带动消费与经济的发展。
“9+2”令香港前景广阔
“泛珠三角”即“9+2区域经济合作”设想,最初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3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这是一个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与贵州九个省市区在内的经济区域合作构想。中央对这一构想持肯定与支持态度,并建议将香港与澳门纳入,于是逐渐形成“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概念。该区域面积2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568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2606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6月初,广东等七个省区与港澳有关负责人在广州与香港顺次召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合作框架对香港进一步融入内地、加强与内地经济的合作将起到积极作用。
港股掀开历史新一页
在上述条件下,港股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2004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持续加温,尤其是通讯企业继中国移动1997年通过IPO筹资327亿港元、
中国联通2000年在港元上市筹集436亿港元之后,2004年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网络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于11月17日在香港挂牌交易,融资达26.4亿港元。统计显示, 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超过30家,总计达290多家,已占到香港股市上市公司总数1085家的26%。在港上市的43家国有企业的总利润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50%。
2004年香港股市表现活跃,恒生指数曾在5月创下接近14000点的高位,此后在12000点上下波动。下半年开始,国际热钱持续流入,股市利好消息不断,香港股市持续走高,至2004年年底,香港股价累计上涨13%。其主要因素就是企业盈利有大的增加,薪资有上调趋势,尤其是内地大力支持香港,使香港完全摆脱了2003年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