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越大的投资家,越是善于捡皮夹子的家伙。
人称“新兴市场教父”的马克·莫比尔斯言称:“每当我们听到经济衰退、天灾人祸的消息,我就知道发财的机会到了。”正应了罗思柴尔德那句名言:最佳的买进时机是街头到处血流成河的时候。据说莫比尔斯在全球各新兴市场混过几年后,就觉得美国股市没什么意思了,因为波动太小,捡皮夹子的机会当然也少。市场最终会青睐那些目光深邃、认知清醒的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寻找皮夹子的过程注定是离群而无人喝彩的。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在价格里。投资家则对此嗤之以鼻,并调侃说,如果某天发现地上有一个皮夹子,你最好别捡,因为如果里面有钱的话,早被人拿走了。
成就越大的投资家,越是善于捡皮夹子的家伙。上世纪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美国西海岸陷入严重衰退的阵痛,各家银行因为市场担心其商业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而惨遭抛售,当时的富国银行因为是所有加利福尼亚银行中房地产贷款最多的银行,暴跌程度尤为惨烈,在短短数月内的跌幅达到50%。巴菲特则在一片风声鹤唳中大手买入,不动声色中成为富国银行最大股东。
在老巴的案例中,类似的利用市场清仓大甩卖之时择机进入并不鲜见。比如美国运通在上世纪60年代因担保问题亏掉大部分股东权益,巴菲特逆势买入;在70年代末GEICO 保险决策失误造成亏损时期,逢低买入;在1973-1974年股灾期间买入《华盛顿邮报》;在1987-1988年股市大萧条期间买入可口可乐。
常有人把巴氏策略归于简单的买入持有而不选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老巴不是不选时,而是他的选时比一般人更加隐晦。另外,尽管老巴注重模糊的正确,但在具体决策时,他擅长于通过概率的计算来解决问题,而这恰恰是常人的短脚。
如果说老巴还属于闷声发财型的,这方面还有比他更高调的。与老巴、林奇等人齐名、人称“新兴市场教父”的马克·莫比尔斯言称:“每当我们听到经济衰退、天灾人祸的消息,我就知道发财的机会到了。”正应了罗思柴尔德那句名言:最佳的买进时机是街头到处血流成河的时候。据说莫比尔斯在全球各新兴市场混过几年后,就觉得美国股市没什么意思了,因为波动太小,捡皮夹子的机会当然也少。
《福布斯》曾介绍过一个价值型基金的投资方法,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时机决定一切。也许可以这么理解,投资对时机的选择胜过对股票质地的追求,因此价值型基金经理对那些遭受挫折的公司嗅觉灵敏,他们常常等上数月甚至数年,只为找到恰当的时机购买一只状况不佳的股票,然后坐等公司渡过危机,股价反弹。此类公司出事后的大幅下跌使得股价变得非常便宜,甚至跌得让人难以置信,在多数人眼里无疑是烫手山芋,唯恐脱手不及,而在另部分人眼中则是难得的皮夹子。再推而广之,股市中每一个轮回的起点,何尝不是一边浑然割肉,另一边悄然噬血的场景交织?
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投资人的多元化,决定了市场跟大自然界一样,都是立体的生态系统。苍蝇与蚊子看到的同一个世界既相同又不同,因为苍蝇有复眼,这是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此类似,不同市场哲学的投资人,其眼中的市场和投资标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不同的市场哲学,则是由投资人的性格和经历造就,也与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周期与有关,更何况还有不同的估值体系。在这么多差异面前,在某一只股票的价值判断上出现差异不足为奇。当然,任何一种市场哲学其实都有其边际,超出则无效,东施效颦更容易生祸。
在中国股市以往的牛市进程中,曾有基金经理总结出两点胜利:一是重视企业基本面的投资者取得了对技术分析投资者的胜利,因为只懂K线分析的投资者折价卖出了基本面良好的公司。二是重视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投资者取得了对只知道EPS的投资者的胜利,因为后者大幅折价卖出了两、三年后高速发展的公司。那么,在市场逐渐步入熊市乃至一地鸡毛、一片狼藉的过程中,还会有多少皮夹子出现?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股票下跌是缘于市场恐慌?行业萧条?公司管理层犯错?还是事件性因素驱动?必须仔细厘清。
市场最终会青睐那些目光深邃、认知清醒的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寻找皮夹子的过程注定是离群而无人喝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