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拾贝]大小非套现背后的暗箱操作令人揪心
    与其说市场估值中心的下移代表了具有减持动机的"产业资本"的利益,还不如说代表了惯于以浑水摸鱼为能事的"金融资本"的利益。那些不怕违规也要减持的小非和宁愿辞职也要变现的高管,其减持变现的资金不仅决无成为回流本企业之"产业资本"的可能,且不说原本就是想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套取暴利而来的真李鬼假李逵并不在少数。

  "一块泥巴,分成两块,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将两个泥人,一起打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现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了古老童谣中这样两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泥人。假如他们打起架来,谁能说得清究竟谁是谁非?

  没错,如果大小非减持能够说成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一场大战,不要说基金之溃可以说成"金融资本"的受伤,估值之争也不妨看作"产业资本"变现的讨价还价,一切不就简单了吗?可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

  如果有家谱可查,那么,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恐怕至少要查三代以上,才查得出血统里流的究竟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的血。不过,就"金融资本"而言,假如银行对企业的信贷也曾经可以算作投入,那么,即使由于被投入企业的上市而有幸没有成为后来在被资产管理公司所打包接受的不良资产,大多也是按"国有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登记的。中国资本市场连一向讲究的"国有资产"还是"非国有资产"的"血统论"都快要验不出血型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怎么还可能泾渭分明?!

  将大小非减持简单地视为"产业资本"的堰塞湖,这本身就不是概念清晰的判断。这不仅是因为这个湖里的大小非既有作为产业实体的大小股东,也有金融企业的大小股东,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产业实体,许多企业经过几次三番的股权重组或变更,其主业乃至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早已大变,实在很难在他们额头上贴"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的标签了。

  德隆金融帝国的黄粱梦灭,虽然说明中国还没有具备像西方那样"产业资本"一夜之间摇身一变为"金融资本"的充分条件,但并不能证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将永远横亘着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产业资本"的框框早已圈不住现代企业家开放的视野。即使是宝钢、海尔们的金融财务公司也并不仅仅是"产业资本"的资本运作平台,更何况东方集团、雅戈尔们大举参股银行、券商和基金,又岂是"不务正业"所能解释得了的?

  大小非减持如果仅仅是"产业资本"的正常套现,本应是"有理、有利、有节"的有序行为,也不至于让人太害怕。一则,这些大小非如果真的是"产业资本",那么,尽管流通权的取得意味着其市场价值的提升,但他们的第一需要并不是减持套现,而是控股权的相对稳定。对于"产业资本"来说,控股权的稳定才是最大的利益。二则,"产业资本"的套现,如果意味着"产业投资"再投入的新开始,那就更不足以忧反应该喜了。

  让人害怕的其实不是套现,而是套现背后的"产业资本"变身为"金融资本",或者根本就是"金融资本"的变现。理由同样有二:其一、目前减持的大多不是大非而是小非和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而这些不怕违规也要减持的小非和宁愿辞职也要变现的高管,其减持变现的资金不仅决无成为回流本企业之"产业资本"的可能,最多也就是跻身到时下最为时髦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行列。而这,也许正是目前PE行业大PE不多而小PE多了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PE的成长也是资本市场令人关切的一种进步,但金融资本的诱惑如果连老马恋栈的"产业资本"也选择了卖身投靠,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让人忧虑的。其二、具有减持冲动的大小非,无论其此前的持股载体形式上是企业实体或者投资机构,也都不足以表明他们原来就是货真价实的"产业资本"。实质上,原本就是想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套取暴利而来的真李鬼假李逵并不在少数。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不是风险投资的风险投资,只不过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原来股权分置的制度局限而无法成为典型的风险投资而已。股改在使大小非成为有限售条件的可流通股份的同时,也给了这些被套牢的非典型风险投资有了在股价相对高位解套的机会,而数倍数十倍地变现则无疑是退出的最好理由。

  流通变现对市场估值中心下移的压力,名义上来自大小非减持,实际上更多地来自基金等机构的非理性砸盘。人们现在也许还很难说清基金们"死了也要卖"的真实动机,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基金所砸出来的决不是它所本应代表的广大基金持有人和本土投资者的利益,而是居心不良的投机资金尤其是国际热钱的抄底机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市场估值中心的下移代表了具有减持动机的"产业资本"的利益,还不如说代表了惯于以浑水摸鱼为能事的"金融资本"的利益。

  在笔者看来,把"产业资本"当作假想敌至少是一种误导,它转移了市场对"金融资本"影响力的必要关注,反映的则是"金融资本"的利益主张。由于银行资金不得进入股市一直到现在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戒律,银行板块的较大权重并不意味着对市场估值的话语权,基金所握有的巨大资金实力又不具有利益上的独立人格,而号称"过江龙"的国际热钱则不仅正在无孔不入地进入我国股市、楼市,而且大有见风就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资本"所主张的利益显然并不意味着代表那个同"产业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来的"金融资本",而是一个边际和内核都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极大变异的概念。

  无论如何,对来自"金融资本"的暗箱操作,我们得加倍当心。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 信用承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