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成偶像 基金公司如何应对
□ 本报记者 张胜男
牛市火了基金,基金成就了基金经理。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成了关心基金投资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甚至崇拜某位基金经理成为购买该基金的缘由。尤其是一些业绩表现突出的基金,其基金经理更成为能够感召、引领相当数量个人投资者的“基金偶像”。
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一日募集900亿的神话,是孙延群的个人魅力,还是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成就?很难说清,但对于公司发展来说,能够将员工能量发挥至极致,并充分为公司所用,必是最理想的状态。想达到这种状态,保持基金经理影响力和公司影响力之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经理突然偶像化
没有小姑娘的尖叫,没有挥舞的荧光棒,没有几百万的短信支持,却有上百亿元人民币的重托,却有将一两句投资感言视若至理名言的各阶层忠实fans。这就是随着资本市场走牛而崛起的偶像们——基金经理。
与国外平均年龄45岁以上的基金经理阶层不同,中国新一代的证券市场领袖们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然而就是在这些年轻人的引领下,中国基金业的纪录被一再刷新:2006年11月,华夏优势成长基金两天募集141.02亿元;2006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一天募集419亿元;2007年3月,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限量发售的100亿16分钟销售告罄;2007年4月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一天募资近900亿元……纪录还有被继续打破的可能。
投资者面对疯狂的市场,一度情绪高涨,06年基民跑赢股民的事实,更成为蜂拥进场的动力。每一次投资者见面会后的问答时间都像崇拜者向偶像的集中表白。不管是年过花甲的老大爷,还是身价过亿的商界精英,面对能给自己带来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都是无比尊敬与信赖。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胡立峰认为,基金投资本来就是寻常百姓的一种很正常的投资行为,为了更好地投资,百姓与主管自己资产的基金经理深入沟通,增进了解也完全可以理解。
中信经典基金经理郑煜并不反对根据基金经理选择基金,认为现在的基金经理已经出现分化,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管理风格,造就了不同的操作思路,不同的业绩表现。投资者通过了解基金经理而选择基金,甚至根据基金经理的不同性格判断基金的性格,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基金公司被动造星忙
如果说基金经理面对投资者的殷切期待依然能够心如止水,安心做好业绩回馈客户的话,那当面对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大的腾挪空间时,恐怕低调冷静的基金经理就坐不住了。
投资者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能吸引投资者的招牌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的摇钱树。中国有句古话“树大招风”,如果栽培数载的摇钱树被风招走了,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人专门统计过2006年以来基金经理在各基金公司,甚至在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之间的流动变化。2006年基金经理变动率54%,从06年初到07年4月,共有102只公募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更换率31%,涉及人数89人。
记者了解到,泰达荷银四年间已为中国证券市场培养了三位投资总监,但公司旗下基金的业绩却保持了一贯、稳定的良好业绩。正如泰达荷银总经理缪钧伟所说:常常有报道说基金经理的流动快,我觉得要解决问题先要确定,你是倡导明星?还是倡导团队?泰达荷银的观点是,要有一个稳定的优秀的业绩,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协调的优秀团队。在新兴市场,人才的流动性偏高将会成为常态。在保持人才稳定的方面,我想说的是,不要太片面的去讲收入,如果一个企业只讲收入的话,它不可能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让大家发挥才干,愉快地做事。
上海国联安基金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监陈明月认为,一个公司良好的发展绝不可能仅维系在某个人身上,而必定是整个团队的推动。国联安一直采用国际先进基金公司的管理机制,即使是投资流程也不是由基金经理一个人单独完成,投资决策委员会、研究团队、金融工程团队、风险控制机制都是基金业绩的有力支撑。而且我相信大部分基金公司都不希望公司名誉和个人声誉划等号,这对公司长期发展来说太危险了。因此从公司的角度讲,对个人的炒作不宜太过。
同时陈明月还替投资者担心,建议大家对基金经理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理解为基金业绩只跟基金经理一人有关,“我们承认这种关联性很大,但绝不是100%。”投资者不应该完全依据基金经理的个人变迁而决定对某只基金的取舍。
其实,基金经理头上的光环也让其个人乃至公司很惊讶,为了基金营销或是品牌宣传的目的摇旗呐喊,过多的抛头露面,不经意间竟成就了个人的名噪一时。基金经理能够成就公司的名气,也能带走公司的声誉,这个道理,基金公司高管的心里应该比谁都清楚。
更丰富更精彩的内容欢迎登陆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理财学校http://www.cnlist.com/School/查看新股(基)民入市指南、看盘技巧、实战经验、高手秘笈、主力研判、家庭理财、技术分析、创业故事...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