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境外经验谈股指期货实战技巧(上篇)
    从境外经验谈股指期货实战技巧(上篇)

  ——访东方证券衍生品资深研究员高子剑

  本报记者 李中秋 上海报道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沪深300指数期货制度设计上,与我国台湾期货交易所的制度颇为相似。不少专家认为,在沪深300指数上市初期,台湾市场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具有数年台湾股指期货交易实战经验的东方证券研究所衍生品资深人士高子剑。

  记者:股指期货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大家都很陌生。可否请您介绍股指期货的基本操作原则?

  高子剑:首先,认识股指期货的基本操作原则,第一重要的就是每月到期。由于每个月结算,手中的部位将在到期时被强迫平仓,亏损的交易被迫离场。所以,股指期货不是长线交易的交易工具,股指期货投资看重的是短期趋势。

  可能有投资人说,看好指数长期走势,想要持有1年的沪深300期货又有何不可?但是,如果真想做长线投资,直接买进ETF或基金等工具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投入股指期货这样的短线杠杆交易工具。

  因此,交易股指期货不可恋战,如果行情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应迅速离场。由此而生的是,股指期货的交易人,甚至包括分析师,都比较看重技术分析甚于基本分析,重趋势轻消息。

  另外一个重要的操作原则,与股指期货的杠杆特性有关。一般而言,股指期货的杠杆倍数大约是10左右,可以想象成10万元本金的交易,实际上反映的是100万元资产的损益。所以,把所有资本投入股指期货风险是很大的。

  2004年中国台湾曾有一位投资人,投入7千万资金买进股指期货,却不巧遇上2004年3月下旬连续两根跌停板,结果总计亏损1亿1千万,还需要再补足4千万的资金给经纪商。这是与股票投资最大不同的地方,股票交易的本金最大只亏损到零,但是股指期货的可能会到零以下。所以,资金控管与风险概念是很重要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往往有价差,且期货还有一个未平仓量。投资者如何从价差和未平仓量分析股指期货?

  高子剑:价差和未平仓量是股指期货多空判断的重要工具。未平仓量是指买方或卖方的单边持仓量,也就是市场上的存续合约量。我们可以依照指数变化与未平仓量的关系来判断后市(如下表)。

     指数

     未平仓

     多方

     空方

     预测

     ↑

     ↑

     获利加码

     亏损加码

     多头稳健

     ↑

     ↓

     获利了结

     止损离场

     涨势趋缓

     ↓

     ↑

     亏损加码

     获利加码

     空头稳健

     ↓

     ↓

     止损离场

     获利了结

     跌势趋缓

  举例而言,指数上升,多方获利,空方亏损。如果未平仓量上升,代表多方没有获利了结,心中的满足价位还没到,还加码投资,此时后市容易继续上扬。反之,如果未平仓量下降,代表多方获利了结,心中的满足价位已到,后市的涨势容易停止。

  第二个指标是价差,即指数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差。价格发现是期货的重要功能之一。由于期货市场是远期合约,投资人交易的是未来的价格,股指期货往往代表了投资者对未来股价指数的看法,是现货指数的先行指标。所以,市场通常以价差(股指期货-现货指数)作为风向指标:该指标是正数,市场偏多;该指标是负数,市场偏空。一般而言,价差在0.5%到1%时,市场理性预期后市,可以跟随价差的方向。如果价差在1.5%以上时,市场过热,此时以反向操作为佳。

  记者:根据您的经验,内地市场上市沪深300指数期货,会对现货市场有哪些影响?

  高子剑:首先,资产配置将更灵活。过去股市走熊市时,基金等资产管理人只能采取卖出股票的方法。这种方法花费的交易成本很高,而且庞大的股票出货时,价位会越卖越差。股指期货可以改善这些问题,举例而言,4亿元的股票需要避险,以沪深300期货合约市值约80万元计算,只需要放空500手期货,在期货市场交易非常方便,而且不会影响交易价位。另外,如果基金经理人只是短期看空股市,期间只有1季,卖出股票后3个月又要买回,交易过于频繁,也容易被投资人质疑有“炒单”之嫌。股指期货也可以用来做短期避险自用。

  再者,获利不再只有牛市。股指期货多空两相宜,空头市场也能获利,与传统上牛市才能获利不同。依照海外的统计,由于熊市时波动度增加,股指期货空头时的获利速度大于多头,也创造出一批空头市场的赢家。

  最后,对冲基金交易的观念将逐渐兴起。前述的多空两相宜,使得空头市场也能获利。而且股指期货可以进行套利,期货价差,期权交易等各式各样以追求绝对报酬为主的交易策略。对比于相对报酬的共同基金,强调绝对报酬的对冲基金将进入我们的视线。特别是股市经历熊市时,对冲基金将逐渐被投资人接受。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