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资30亿美元!印度版“支付宝”将上市 蚂蚁、巴菲特都是股东 或是印度最大IPO
    

最新消息显示,印度版“支付宝”Paytm拟IPO,预计将融资30亿美元,有望成为印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

Paytm是印度第一、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它的主要投资者包括蚂蚁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软银集团等。Paytm此次IPO的目标估值在2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之间。

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对Paytm母公司One97的持股比例高达30.33%。

印度支付巨头Paytm拟IPO,估值300亿美元

据彭博社5月27日报道,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印度领先的数字支付服务提供商Paytm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IPO,预计将融资2180亿卢比(约合30亿美元),从而成为印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

Paytm主要投资者包括蚂蚁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软银集团等。该知情人士称,Paytm计划于今年11月左右在印度上市。

Paytm此次IPO的目标估值在2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之间,该公司董事会计划在本周五召开会议,正式批准该IPO计划。Paytm对此拒绝发表评论。知情人士称,Paytm IPO的潜在承销商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其中摩根士丹利是最强劲的竞争者。

Paytm在印度商家支付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沃尔玛旗下的PhonePe、谷歌支付、亚马逊支付,以及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 Pay。近年来,Paytm的业务范围已经从数字支付,扩展到银行、信用卡、金融服务、财富管理和数字钱包。数据显示,Paytm拥有超过2000万商家合作伙伴,用户每月的交易量为14亿笔。

有券商研究机构指出,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数字消费习惯将不会随着疫情稳定而改变,移动支付市场仍具有较大潜力。Statista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数字支付有望达到105202亿美元。

蚂蚁持有印度版“支付宝”母公司30%股权

Paytm成立于2012年,被称为印度版“支付宝”,目前是印度第一、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

2015年初,蚂蚁集团对Paytm进行了第一轮投资。2015年9月,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一起向Paytm进行了第二轮投资,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当时持股约40%。两轮注资加上一系列业务交流和合作,使Paytm成为蚂蚁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

当时,蚂蚁集团派遣各部门的主力人员常年往返杭州和印度德里附近的Paytm总部,从系统架构改造、数据能力完善等方面全方位提升Paytm的平台能力。同时,Paytm的本土团队不断开拓各种紧密结合印度人日常生活需要的场景。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穿行印度大街小巷的突突车、遍布街头的咖啡馆和奶茶小摊、加油站等都能够使用Paytm付款,甚至还能购买汽车票和电影票。在获得蚂蚁集团入股一年多后,Paytm的用户数量从2000多万跃升到1.5亿。

2016年,Paytm获得印度央行发放的第一张支付银行牌照,并获准在印度市场开展支付、储蓄、汇款、转账等银行业务,为印度小微企业和低收入家庭提供低费率金融服务。

2017年2月27日,Paytm用户数量突破两亿人,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该公司创始人兼CEO Vijay Shekhar Sharma(维贾伊·谢卡尔·夏尔马)特意从印度来到杭州蚂蚁集团总部,与他的合作伙伴共同庆祝。过去的两年里,他和他的团队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杭州。夏尔马希望在未来4年内,让5亿印度用户使用Paytm。

此后,Paytm又进行了多轮融资,屡屡受到资本的热捧。2019年底,Paytm完成E轮10亿美元融资,蚂蚁集团、软银中国跟投,这是蚂蚁集团第四次参与Paytm融资。

蚂蚁集团于2020年8月份披露的招股说明书透露,2017年2月、3月及2019年12月,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投资了Paytm,蚂蚁集团的投资总额约为29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对Paytm母公司One97的持股比例为30.33%。

数据显示,Paytm母公司One97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22.42亿元、34.3亿元、32.14亿元和12.62亿元。

2020年8月份,咨询研究公司RedSee发布的报告显示,Paytm在印度国内店铺支付(P2M)领域中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该平台已成为印度金融科技领域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支付供应商。

Paytm在印度三线及以下市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其平台上有超过1600万个商家。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愿意接受哪种支付应用时,有超过68%的商家会选择Paytm.Paytm在消费者满意度方面也位居榜首,以42%的NPS(净推荐值)遥遥领先。

2020年12月2日,有外媒报道称,蚂蚁集团考虑出售Paytm30%的股份,但蚂蚁集团对此很快回应称消息不实。

蚂蚁“花呗”、“借呗”180亿元ABS项目被终止

5月25日,上交所一次性披露了26只ABS产品的审核状态“终止”,合计拟发行金额为1536.26亿元,规模创今年来新高。

上述终止审核的ABS产品中,原始权益人(发行方)为蚂蚁集团“花呗”、“借呗”运营主体公司的两款合计拟发行180亿元的ABS项目状态显示为“终止”。相比此次审核“终止”的其他项目(发行方多为房地产企业、城投公司),蚂蚁“借呗”、“花呗”的ABS项目底层资产属于消费金融类。

具体来看,一只是拟发行金额80亿元的“天弘创新花呗第8-15期消费授信融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原始权益人(发行方)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其为蚂蚁花呗的运营主体;另一只100亿元的“中信证券借呗5至14期消费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蚂蚁借呗的运营主体,两家公司均由蚂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蚂蚁集团消费金融类ABS项目为何被叫停?“可能是集中一批释放的,本来获批的项目其实都不多,这一批‘终止’就是有各种疑难杂症。”华南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每年上交所终止的项目比例其实不少,真正能拿函的一般不超过申报受理的一半。”

去年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明确网络小贷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蚂蚁集团:以整改为革新契机,更加坚定服务小微

2020年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

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

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2020年12月27日,蚂蚁集团公告称,该公司2020年12月26日接受了金融管理部门的约谈,将会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整改工作组,全面落实约谈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自去年12月份四部门联合监管约谈以来,蚂蚁集团建立专门团队,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整改方案,积极开展整改工作。此次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主要是要求蚂蚁集团必须正视金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对标监管要求和拟定的整改方案,深入有效整改,确保实现依法经营、守正创新、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本源,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蚂蚁集团整改工作启动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就整改措施与蚂蚁集团进行了深入沟通,并督促蚂蚁集团形成了全面可行的整改方案。金融管理部门将督促蚂蚁集团切实落实整改方案,把握好工作节奏,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体验不下降,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4月12日,蚂蚁集团发文回应称,将以整改为革新契机,更加坚定服务小微。蚂蚁集团表示,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公司全面对标监管要求,近期已完成整改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支付业务回归支付本源,坚持小额便民、服务小微定位;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有效防范数据滥用;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加强风险防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上述事项将根据监管规定及蚂蚁集团公司章程等相关约定,在履行相应程序后具体执行。

蚂蚁集团将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落实整改有关工作,确保全面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同时全力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消费者的服务水平。

蚂蚁集团也将以此次整改为革新契机,更加坚定立足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坚持科技驱动、守正创新、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自觉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强合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