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的过去与未来
    从2006年7月22日至今,《水煮基金》迎来了它的第一百期。两年时间说长不长,它只是中国基金业十年风雨历程中的一个片断;两年时间说短也不短,它见证了中国基金业飞速崛起又陷入低谷的巨大起伏。回首过去,几多辛酸,几多快慰。在中国基金业最激情澎湃的两年时间里,基金这个年轻又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就像青春少年一样激情躁动又活力四射,恰如我们的国家一样问题多多又发展迅速。《水煮基金》,与读者一同见证了这一过程。

  基金业的勃兴,恰逢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牛市。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市场整体大幅上涨带来的巨大赚钱效应,中国基金业无法吸引那么多老百姓的关注与参与。但如果没有基金业十年以来的耕耘和准备,基金也无法战胜银行、保险等同类产品,在理财市场上独领风骚。健全的受托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环境,构成了中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基石。于是,我们为嘉实策略增长416亿元的规模而惊叹,为基金业一年赚取万亿元红利而欢呼,为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万亿元而自豪。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也正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一轮熊市,将中国基金业由“盛世”顶点拖至“寒冬”冰点。但我们不能将罪责全推给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从2006年的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危机,到2007年的基金经理离职大潮,再到今年的“停牌门”风波。两年来,中国基金业一直饱受人才流失之痛、风险控制之患、流动性风险之忧的困扰。我们的基金公司做好替上亿持有人理好财的准备了么?我们的基金公司真正将持有人的利益摆在股东利益之前了么?我们的基金公司细致入微地进行投资者教育了么?很遗憾,基金业纤细的双腿无力支撑从“婴儿”到“壮年”的跳跃式成长,中国基民也不是天生具备完善的理财知识。年轻的中国基金业和中国基民为成长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最应该问的是:我们学到了什么?

  反思是沉重的,但前途仍然光明,只不过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应该架好“现在”的桥梁。身处寒冬的中国基金业万马齐愔,生怕社会注意到基金亏损造成的巨大损失;深套其中的中国基民“麻木不仁”,对股票基金畸大的投资组合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中国基金业并不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制度性缺陷,广大基民也免不了在“恐惧与贪婪”之间继续徘徊。

  毋庸置疑,基金是个好东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门槛低、费用少、制度健全的基金是投资资本市场的最好工具。但就像彼得·林奇曾经说过的:人们在买棵白菜时尚要讨价还价一番,为什么买股票时眼都不眨一下?投资基金亦然,买房子大家都知道分析地段、户型、朝向,买基金时怎么能凭朋友一句话、甚至报纸上的一句话就把财产交给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基金公司?又怎么像押宝一样把投资全放在股票型基金上?基民的成熟,是中国基金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而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将注意力放回到基金本身,直面行业起伏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踏踏实实地加以解决而不是像鸵鸟一样逃避,才能在下一个周期来临时不犯同样的错误。到《水煮基金》的下一个百期时,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