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杂谈]重视"预期" 认识"预期"和管好"预期"
    预期,像云彩一样飘渺,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从事"预期产业"的人越来越多,从"以古为镜"的历史学家到"能掐会算"的股票分析师,他们实质上都在干着这件事。

  近的看看A股,涨涨落落都是"预期"惹的祸--对政策的预期、对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期、对油价的预期,甚至对某一项人事任命的预期,都搅动着市场参与者和观察员们的心智,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行动--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行动,让市场翻江倒海。上证指数从998点飙至6124点是如此;今天再回到2100点,20万亿市值灰飞烟灭,也是如此。

  远的看看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了一系列狠招:逾千亿减税刺激消费、挽救贝尔斯登,现在又托管"两房",据说还要以250亿美元救三大汽车厂商……救的是什么?实质上是"救预期"。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托管"两房"后,全球主要股市(除A股外)立即全面飘红,说明预期的重要性、感召力,这项简单得连托管之后的计划也没有的政策宣示,所带来的实际上只有预期上的变化,但市场效果却非同凡响。

  再远点,看看历史。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凯恩斯经济学被欧美诸国奉为治国宝典,正统的解释就是因为他说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并给出若干干预之术。进一步思考后我们发现,"预期"仍是潜在的关键词,政府的公共建设投资给了大众稳定的预期,政府的信用给大众吃了"定心丸"。到后来,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等成了耳熟能详的经济术语。

  随着经济的网络化程度和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如果说资金、盈利、技术等是"硬实力",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预期则属于"软实力",更加轻视不得!所以,我们大有必要对预期进行认真研究、科学管理。

  问题在于:预期本身就飘渺得很,能够科学管理吗?回答是:能。因为预期具有客观性,必然可测可控可管理。一方面,预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市场参与者和观察员们对市场的认识,有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预期一旦形成,本身也成为市场的一部分。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以及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理论,甚至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原理,都佐证了它的客观性。

  过去,我们有一种将预期管理与信息管理划等号的做法,有的甚至具体化为管住"黑嘴"、"歪嘴"、"大嘴"的行为。这些当然必要但都失之于简。首先,预期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当你制定一项政策,或者出现某一经济趋势时,就应该把"预期"计算在内。要牢牢记住:在今天,人们更关注的是明天--也就是预期,实体经济如此,虚拟经济更是如此。以此观点来分析大小非减持,就更易认清预期的重要性。假如我们当初预期到减持的压力,并预设配套措施,还预期到这一政策实施后的主要市场预期,今天会怎么样呢?其次,预期管理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面对复杂的预期问题,我们必须具体到信息的产生、传播、分析、运用等各个环节,必须关照到与此信息有关的利益攸关者。预期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实在不能等闲视之。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用户反馈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